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平安夜雜感

平安夜前的早晨,巴黎被整片濃霧裹起,下了班回頭看了一眼鐵塔,整個鐵塔的上半部硬是如魔術般消失在濃霧中,這樣的魔幻感,比起前陣子整個巴黎被白雪蓋住的場景還令我著迷,彷彿在一片迷霧的森林中,伸手不見五指。過去的一年也讓我有這種感覺,在旅館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個我稱之為很有「世界感」的工作,讓原本困在小小的巴黎的我能夠神遊世界,每一個晚上都是未知的,你沒辦法知道下一個客人來自何處、有甚麼樣的故事?昨晚,跟一個從聖彼徳堡來巴黎轉機的俄國小姐聊天,她的目的地是去找在美國達拉斯的哥哥,想說去給已經在那定居的哥哥一個驚喜,但是其實她媽媽已經先跟她哥哥說溜嘴了,她哥哥反倒想給她一個驚喜,這簡直有點像整人綜藝節目的橋段,儘管最後雙方都知道了,聽得出準備見到哥哥的她還是充滿興奮的。過夜只是為了轉機的她特別趁著鐵塔關閉前去晃了一圈,回來後我跟她說我對鐵塔的感覺:來巴黎這麼久,每次看到巴黎鐵塔仍然會有種驚嘆的感覺,在七區的旅館下班後總是會回頭看她一眼像是在跟她說再見...跟客人聊天的時候,常會真情流露,可能因為覺得這些來來去去的過客也許就這樣消失在茫茫大海再也見不到了,帶著一絲的多愁善感想抓住那個即將逝去像泡泡般正在形成中某一種的友情,卻怎麼也抓不住...這樣子的內容在過去的一年不斷的出現,不過,在旅館面對的是這些世界各地來他們心目中的花都巴黎朝聖的觀光客,下了班後卻是另一回事,跟巴黎的上班族擠地鐵可是一點都不浪漫的事,甚至感覺得出他們對工作的一絲敵意呢。

今晚跟去年的耶誕夜又不同,本來是要在家裡度過的,原來應該要值班的美國同事臨時想要請假在家陪陪小孩,於是我自告奮勇的來幫他代班,除了幫了他一個大忙外,比起蒙馬特旅館的喧鬧,七區的小旅館安靜許多,另外,耶誕夜待在旅館比一個人在家要好的太多了,待在整個只剩下觀光客的巴黎就像過年的台北一樣其實挺空虛的。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已經有不少小小的驚喜:邊幫一對來自希臘的客人找半夜仍然開的餐廳一邊閒聊,他曾經為了SYM的機車來過台灣洽公,而且對台北的便利印象深刻;另外一對來自以色列的夫婦特別送了我一張音樂耶誕卡,不過在聊天的時候才知道我們其實都是不過耶誕節的國家,猶太新年是每年的九月,互祝耶誕快樂的我們就像兩個老外在台灣互給紅包一樣;一個來自英國應該是巴基斯坦裔的客人和另外六個住在別的旅館的朋友一起出現在櫃台前,七個大男人陣仗有些嚇人,一開口問的問題居然是怎麼去巴黎迪士尼,想到這七個大男人結伴在迪士尼樂園的樣子我不禁偷偷的笑出來...果然今年這個在旅館過的耶誕夜沒有讓我失望,仍然是充滿驚喜的。

晚上出門時雨下地頗大,加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讓在巷口轉角想把握晚餐前最後的時刻,賣著法國人耶誕夜必備的生蠔小攤顯得格外忙碌,早在幾個禮拜前地鐵裡就充滿了熏鮭魚、香檳、或者鵝肝醬這些耶誕大餐要角的廣告,覺得這些東西好冷啊!總覺得這是個不屬於我的耶誕夜,也許因為這樣,把我自己和這些寒夜裡的旅人擺一起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法國郵政


說起來法國郵局也是這個部落格的催生者之一,不過這一兩年來,郵局的改變讓人感動,上郵局再也不是件恐怖的事。

這一切可以說是歐盟的功勞,在經濟上促進各領域的自由化及公平競爭是歐盟成立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一個獨佔的行業都有開放的時間表,比如說這幾年來,公路、電力、高鐵都已經開放競爭了,明年則輪到郵政業務的開放。郵政的改革和自由化一向是各國敏感的問題,所以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將郵局的私有化當成他的重要政績,法國的郵局也從改識別標誌到準備要進入公司化,不過近來受到郵局員工的強烈反彈,逼著政府得保證這個公司化仍然是以國家為大股東作為前提,在幾個月後才會知道真正的結果。

一開始提到的感動是因為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的競爭及消除多年來的民怨,郵局訂下了排隊不超過x分鐘的承諾,做法則是以增加自動機器數量及改變郵局動線為主,比如說買郵票或一般寄信可以用配有秤子的自動售票機來進行,寄包裹也有個新的專區,對一個薪資高、勞動市場彈性不足的國家來說,自動化或者改變生產流程是增進生產效率最好的方法,於是,全法國的郵局一間一間的進行改裝,並且繼續研究改善新的產品。

圖中就是另一個新產品,我家附近有天突然多出了這家店,這家店其實是郵局的24小時包裹店,使用的方法是上網申請一個帳戶後,如果有郵局的包裹就可以寄到對方家附近的包裹店或在自己家附近的包裹店收包裹,再以手機收到的密碼開門拿包裹,算是十分創新的一個做法,讓人不得不佩服!!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倫敦 新氣象(二)

巴黎剛下了今年的第一場雪,從北方來的寒流讓法國整個白靄靄一片,這時候除了怎麼穿都不暖的衣服還有永不嫌高的室內溫度以外,只有配上幾張熱情的倫敦照片來讓自己覺得溫暖。


還是要回到自己來這最想看的位於金融城的彈頭,這裡是從泰晤士河的對岸所照,河上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遺珠之憾沒有照下來,就是英國國會大廈,儘管以前已經去過,這次還是利用一個晚上去看了它一眼,那才是我最愛的倫敦建築。


這是這趟行程我最想看的Top3建築之一,位在非常不觀光的一段泰晤士河畔,這就是007上班的地方--英國海外情報局或稱軍情六處(MI6)1995年才搬來的新址,這棟建築應該在英國人眼中也有很有趣的評價吧,我朋友就覺得外觀像棟旅館,我也覺得看起來笨重笨重的,不過有龐德的加持外觀也不重要了吧。


位在MI6旁、一路之隔的的龐然大物讓人猜不透是甚麼,在朋友家吃晚餐的時候顯然這張照片引起的回應比上面那張多很多,這群建築,是倫敦非常有名新豪宅,名叫St George Wharf(配上wikipedia的解釋和圖片,旁邊那座高塔還沒看到影子),個人是覺得很像黑武士的這片豪宅實在是太招搖了,但是住在軍情六處旁應該很有安全感吧。


雖然沒有時間去參觀我想看的環形閱覽室,還是趁著到倫敦大學旁的書店買書的空檔,到附近的大英博物館稍微晃了一下,跟曾經是皇宮的羅浮宮比起來,大英博物館樸素了許多,不過這新蓋的天頂就跟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一樣不能不照一下,還有大英博物館是免費,比起羅浮宮算是夠大方了。


在倫敦絕對逃不掉音樂劇,除了地鐵貼滿了各個音樂劇的海報,往往已經演了n年的各齣音樂劇更是倫敦吸引觀光客的地方之一,照片上這齣是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十年前看這齣戲感受到的震撼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另一齣那時看的歌劇魅影剛好也是在講巴黎的故事,對一天到晚在巴黎拉丁區出沒還有之前有陣子瘋狂地在巴黎歌劇院看芭蕾舞的我來說,這兩齣當時看的音樂劇讓我對這些地方又增添了一份想像。悲慘世界在倫敦已經是第25年的演出、算是一個謎了,倒不是特別回來舊地重遊而是演出這齣戲的皇后劇院(Queen's theatre)就位在中國城旁,吃港式飲茶的時候順便照了一下;另外,前陣子英國爆紅的蘇珊大嬸一曲成名的歌Dreamed a dream也是這齣劇的配樂之一(附上這個去年youtube最多人點閱(八千萬人次!!),讓世界為之驚艷的片段)。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倫敦 新氣象(一)

倫敦是個新舊交雜的酷炫城市,Eurostar的最新廣告直接稱她為Fashion Island,我這裡就不談倫敦在設計或時尚上的努力,光就城市來說就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左駕、滿街跑的雙層巴士、還有倫敦沒有斑馬線(法國朋友說:他們真怪,哈哈)...等,某方面來說反而法國跟台灣在制度上還比較像(註一),站在比起塞納河寬上好幾倍的泰晤士河畔,倫敦還真讓人有種曾是大英帝國中心的氣魄,更重要的是這個城市不斷的在改變(註二),儘管倫敦的地鐵(tube)還是我的噩夢:十年前那次去玩就對於高大的英國人配上小小的地鐵車廂印象深刻,這十年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回想起來就會想說那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一場夢,不過除此之外,前篇提過的,倫敦在建築上的大膽和創新卻是處處小心以自己為傲的巴黎人所不及的(註三),當然這裡有不同的角度來看,在朋友家晚餐的時候和身為倫敦人的英國朋友聊到這點他頗有感觸的說:二十年前,正好是法國密特朗總統意氣風發的進行他改造巴黎的大計畫時代,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新凱旋門、國家圖書館、阿拉伯世界博物館...讓巴黎在當時也是倫敦人羨慕的對象,但是除了密特朗對巴黎的建設有特別的堅持外,其後的總統席哈克在巴黎市的建設上就比較沒有建樹,法國這種總統如國王還有絕對中央集權的國家,總統的意志對巴黎的建設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對於身為也是巴黎市民的我來說,巴黎有倫敦所沒有的包袱:包括十九世紀將巴黎轉換為現在面貌的歐斯曼男爵(1809-1891)已經把整個巴黎定了型(有趣的是,任命他的拿破崙三世也是有受到當時倫敦較為進步的風貌所刺激才決定改造巴黎);二戰時倫敦被炸成廢墟而巴黎則完好無缺也是個分歧點,最後,巴黎人每每在面對城市重大改變所抱持的懷疑態度:從巴黎鐵塔、龐畢度中心到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都是在無數的反對聲中建起。這幾年的爭議則是巴黎需不需要蓋高樓來解決住宅的問題,巴黎人的疑惑也不無道理,不論是曾為歐洲第一高樓的蒙帕拿斯塔、十三區的高樓住宅區都被認為是失敗之作,我個人則認為,法國人不會蓋高樓(巴黎的豪宅是指十九世紀的公寓,不會是新蓋的)也沒有這種習慣,所以英國朋友稱巴黎為博物館之城(法國持比較進步觀點的記者也會用這樣的稱呼稱巴黎)不能不考慮以上的各個觀點。

所有的城市建成常常也是個政治問題,以前就提過關於行政區劃分的問題,法國現任總統薩克奇正在進行他的大巴黎計畫,準備要蓋八字型的環狀線地鐵來解決長期以來巴黎郊區的交通問題,還有建一條新的高鐵將巴黎跟諾曼第作連結,讓Le Havre港成為巴黎的外港,這些計畫其實在台灣也看到某些影子,全世界的城市在全球化、自由貿易化的競爭下,對於如何加強城市的競爭力都有類似的作法。

附上一些我覺得很有倫敦特色的照片

這是倫敦的新金融區Canary Wharf,倫敦的最高樓都集中在這裡了,金融業是倫敦的命脈,當然得要來參拜一下。


倫敦的富人也獨冠歐洲(稅制的關係),來自印度俄羅斯的富豪都在倫敦落腳,這是在金融城(City)的巷子看到的Bentley跑車,一堆大叔都拿出手機照相。


倫敦西邊最新的購物商場Westfield,歐盟最大的室內商場(三十個足球場大!!),走完一圈非常的累。


這是倫敦到處可見的賭場(這座在中國城,直接就作中文廣告看板),英國的完全自由經濟包括這點,還有很多賭博店(Betting shop)。


這是我住的青年旅舍(hostel),倫敦的hostel不但多而且種類豐富,這間更是特別,它的前身是座法院,所以吃早餐的餐廳就是挑高的法庭,還有看守所套房,這間青年旅舍去年才完成,非常的新,算是我住過最酷的一間。





註一:這個「像」在生活上會體會到,比如使用公制。
註二:這裡不用「進步」,不是樓蓋愈高就是個愈進步的城市,這裡不深論。
註三:法國新聞主播每每提到香榭大道,就會以「世界最美的大道」來稱呼,不過在我看來,被全世界連鎖店和餐廳攻佔的這條街,其實蠻沒生命力的,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倫敦 大英圖書館

去倫敦前,發現住的地方就在下車的車站附近,車站旁就是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本來以為那是著名的環形閱覽室所在,就是包括孫中山、馬克思、列寧等...曾在裡面查過資料的那間,過去一看發現,這間是1998年新搬過去、由舊工廠所改造的,而那間著名的閱覽室問朋友之後才知道其實是位在現在的大英博物館內。


這圖書館有點像台灣的國圖,主要的功能是研究,要進到研究室需要有研究的目的,跟同時期(1997)蓋的法國國圖比,法國國圖除了是新蓋的比較大器外,一般人閱覽的部分和研究的部分分成兩層也是比較聰明的方法,不過大英圖書館值得驚豔的地方是大廳中的國王圖書室(King's library)。


圖中黑色的部分就是國王圖書室,裡面共有屬於喬治三世(1763-1820)的六萬五千份書籍及手稿地圖。

儘管最後因為時間不夠沒有去參觀那間閱覽室,不過倒是讓我想順便將在網路上找到,我最喜歡的巴黎建築內部:法國國圖舊館及曾經有一整年都在裡面念書的Sainte-Geneviève圖書館內部跟大家分享,這兩間圖書館剛好是同一位建築師Henri Labrouste(1807-1875)的作品。


明顯的,這位建築師的作品特色就在它的天頂,另外,巴黎大皇宮(Le Grand Palais)的天頂也是我的最愛之一。


這間圖書館除了有點擠,由於位在巴黎最好的文教區,許多穿著時尚的高中生順便在裡面交誼也是該圖書館的特色之一(外觀曾經po過)。


註:第二張圖開始,大英圖書館內部圖取自wikipedia;舊法國國家圖書館內部取自法國國圖館官網www.bnf.fr;Sainte-Geneviève圖書館內部圖取自www.greatbuildings.com。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倫敦 銷魂美食!


倫敦美食絕對不會是這張照片,儘管這是代表英國的英式早餐,回巴黎跟朋友分享這趟旅行的時候是把這照片當笑話用的,要法國人早餐吃得這麼油滋滋是很難的,不過嚴肅點講,身為歐洲甚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倫敦的飲食是很國際化的,可能本身英國菜的個性不強反而更能接納外國食物;另外,曾經看過一個節目,是擁有米奇林三顆星的英國明星大廚Gordon Ramsay所主持,每一集拯救一家經營不善的英國餐廳,其中一集印象特別深,他去教訓一位失去鬥志但很驕傲的法國主廚,看到那個傲慢的法國主廚被這位活潑的英國大廚修理其實蠻過癮的。

短短的三天要說能對倫敦的餐廳有甚麼指教那是裝懂了,只能說就外表看起來,相較於巴黎的餐廳,我對倫敦餐廳的裝潢氣氛十分欣賞,感覺比法國的餐廳現代許多,這個"現代"指的是更靠近亞洲在乎燈光、還有吃飯環境的舒適。滿街的快餐三明治店Pret a manger,儘管這是法文,不過是英國人開的,麥當勞後來也成為大股東之一,我唯一看到跟法國的關係只有他們的奶油是法國的。就像英國特有的pub文化跟巴黎特有的Café,兩個小時火車距離的兩個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風格。

那到底甚麼是銷魂美食?由於過去大英帝國的殖民遍及全世界,除了印度菜是倫敦名菜,另外就是港式養茶了!這趟行程除了其中一餐到朋友家吃,其他的主餐我都到她所推薦的港式養茶吃。巴黎也有中國城,主要是中南半島去的華僑,那裏的中國菜偏東南亞的風味;倫敦的中國菜則是道地香港人所開。


這看起來是普通的叉燒飯,不過附上了免費的湯還有那盤醬一切就不同了,那醬我在台灣還真沒看過這樣配,特別小聲的問了一下服務生那是沾甚麼的,還真是是去沾那個叉燒的,這飯講出來可能被稍微懂廣東菜的朋友笑,那麼下一客麵還真的是銷魂了。


這麵真的要請對了解廣東菜的朋友來幫我解惑了,它簡直是個謎!裡面的料之滿、連油雞燒鴨都加上了,照理說應該會很鹹,可是那麵的湯卻是可以喝的,再配上茶,一點也不油膩。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久違了 倫敦



上次提到過的十年前的那次大旅行,跑遍了英法兩國,旅居法國多年,卻從來沒有再回去英國的念頭,也許是自己某方面已經內化成法國人:在學術上背英向德的傳統、或者英國不完全屬於歐洲,被丟到和美國同一類(所謂anglo-saxon)...那種法國人打從心裡對英國的某種不屑好像也沾到到我那麼一些。

這次去英國的念頭來自一位二十年不見的同學,來歐洲度蜜月的他們從倫敦坐eurostar到巴黎,這已經是來這的第N次到巴黎北站接來訪的朋友了,她們走之後興起了為甚麼不去一趟倫敦的念頭,尤其現在是個非常棒的時間點:首先,之前提過 eurostar的倫敦站已經從滑鐵盧車站移到市中心St Pancras車站,行車時間縮短了不少;再來,今年開始憑台灣護照到英國免簽證,曾經在英國駐巴黎大使館辦過英簽的朋友應該知道那個痛苦(註一);第三,金融風暴之後英鎊貶到爆掉,用歐元換英鎊簡直是去當大爺,在經費有限之下這是非常重要的誘因。三天的行程除了舊地重遊,還有去找些資料的重要目的以及順道拜訪在倫敦工作的朋友,算是非常非常的緊湊,不過這一趟下來還真的覺得十分值得也有不少的感想。

昨天才在電視上聽到法國總統薩科奇現場慷慨激昂的演說,面對當前的金融情勢提出看法,志得意滿的他其中一段直接對英國的金融城(City)開砲,指稱英美式的資本主義已經不符時宜了,姑且不論我們這位總統有放炮的老習慣,當晚看英國報紙的網站,他的演說馬上被英國財相評論不要對英國指手指腳。這幾年養成看這裡財經雜誌和報紙的習慣,對於法國經濟有一定了解,特別是一個重要的題目:關於倫敦和巴黎的比較,所以這次到倫敦比起當年純粹的觀光客多了些知識上的認識,順便可以稍微印證一下。

簡單的說,如果要選在世界經濟上佔最重要地位的兩個歐洲城市來比較,那就是倫敦和巴黎了,這是西歐大國中唯二的政經中心合一的城市,倫敦的優勢除了較自由的經濟外(這樣講很籠統晚一點再解釋),行政區的規模較大也是優勢;巴黎的話則要把範圍擴大到整個法蘭西之島區(或大巴黎區)才能與之相較(註二),一般拿兩個城市比較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倫敦市以世界最重要的財經中心為名,巴黎的經濟結構則較多元,儘管一般人對巴黎還是觀光的印象為主,但其實大巴黎區是歐洲最重要的經濟區域。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加上上次的那次旅行已經把倫敦走到無聊到海德公園啃烤雞睡午覺,這次不想要去觀光景點,一下車放好行李就直衝倫敦金融城(City),另外剛好朋友就在金融城工作,除了請她指點一下迷津以外,也來看看此行我最想看的建築:瑞士再保大樓以及勞氏保險大樓(依序如下圖)。





註一:拿護照免簽證過海關真的很過癮,對我們拿法國居留證的留學生來講,英國是歐洲的最後一個禁地,不過過海關他們仍然會問幾個簡單的問題,比如說他問我要去英國幹嘛,我說要去做研究,他說去哪做,我說去書店,就過了;記得十年前在台灣辦英簽也覺得在亂搞,問我旅遊的行程,我畫了個很醜的地圖,櫃檯的人員請我寫清楚一點,我就再多加幾個地名,從此對英國海關很有好感,這次果然也沒讓我失望。
註二:倫敦市的面積是1200平方公里,巴黎市則只有12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