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倫敦 新氣象(一)

倫敦是個新舊交雜的酷炫城市,Eurostar的最新廣告直接稱她為Fashion Island,我這裡就不談倫敦在設計或時尚上的努力,光就城市來說就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左駕、滿街跑的雙層巴士、還有倫敦沒有斑馬線(法國朋友說:他們真怪,哈哈)...等,某方面來說反而法國跟台灣在制度上還比較像(註一),站在比起塞納河寬上好幾倍的泰晤士河畔,倫敦還真讓人有種曾是大英帝國中心的氣魄,更重要的是這個城市不斷的在改變(註二),儘管倫敦的地鐵(tube)還是我的噩夢:十年前那次去玩就對於高大的英國人配上小小的地鐵車廂印象深刻,這十年來隨著時間過去,只要回想起來就會想說那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一場夢,不過除此之外,前篇提過的,倫敦在建築上的大膽和創新卻是處處小心以自己為傲的巴黎人所不及的(註三),當然這裡有不同的角度來看,在朋友家晚餐的時候和身為倫敦人的英國朋友聊到這點他頗有感觸的說:二十年前,正好是法國密特朗總統意氣風發的進行他改造巴黎的大計畫時代,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新凱旋門、國家圖書館、阿拉伯世界博物館...讓巴黎在當時也是倫敦人羨慕的對象,但是除了密特朗對巴黎的建設有特別的堅持外,其後的總統席哈克在巴黎市的建設上就比較沒有建樹,法國這種總統如國王還有絕對中央集權的國家,總統的意志對巴黎的建設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對於身為也是巴黎市民的我來說,巴黎有倫敦所沒有的包袱:包括十九世紀將巴黎轉換為現在面貌的歐斯曼男爵(1809-1891)已經把整個巴黎定了型(有趣的是,任命他的拿破崙三世也是有受到當時倫敦較為進步的風貌所刺激才決定改造巴黎);二戰時倫敦被炸成廢墟而巴黎則完好無缺也是個分歧點,最後,巴黎人每每在面對城市重大改變所抱持的懷疑態度:從巴黎鐵塔、龐畢度中心到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都是在無數的反對聲中建起。這幾年的爭議則是巴黎需不需要蓋高樓來解決住宅的問題,巴黎人的疑惑也不無道理,不論是曾為歐洲第一高樓的蒙帕拿斯塔、十三區的高樓住宅區都被認為是失敗之作,我個人則認為,法國人不會蓋高樓(巴黎的豪宅是指十九世紀的公寓,不會是新蓋的)也沒有這種習慣,所以英國朋友稱巴黎為博物館之城(法國持比較進步觀點的記者也會用這樣的稱呼稱巴黎)不能不考慮以上的各個觀點。

所有的城市建成常常也是個政治問題,以前就提過關於行政區劃分的問題,法國現任總統薩克奇正在進行他的大巴黎計畫,準備要蓋八字型的環狀線地鐵來解決長期以來巴黎郊區的交通問題,還有建一條新的高鐵將巴黎跟諾曼第作連結,讓Le Havre港成為巴黎的外港,這些計畫其實在台灣也看到某些影子,全世界的城市在全球化、自由貿易化的競爭下,對於如何加強城市的競爭力都有類似的作法。

附上一些我覺得很有倫敦特色的照片

這是倫敦的新金融區Canary Wharf,倫敦的最高樓都集中在這裡了,金融業是倫敦的命脈,當然得要來參拜一下。


倫敦的富人也獨冠歐洲(稅制的關係),來自印度俄羅斯的富豪都在倫敦落腳,這是在金融城(City)的巷子看到的Bentley跑車,一堆大叔都拿出手機照相。


倫敦西邊最新的購物商場Westfield,歐盟最大的室內商場(三十個足球場大!!),走完一圈非常的累。


這是倫敦到處可見的賭場(這座在中國城,直接就作中文廣告看板),英國的完全自由經濟包括這點,還有很多賭博店(Betting shop)。


這是我住的青年旅舍(hostel),倫敦的hostel不但多而且種類豐富,這間更是特別,它的前身是座法院,所以吃早餐的餐廳就是挑高的法庭,還有看守所套房,這間青年旅舍去年才完成,非常的新,算是我住過最酷的一間。





註一:這個「像」在生活上會體會到,比如使用公制。
註二:這裡不用「進步」,不是樓蓋愈高就是個愈進步的城市,這裡不深論。
註三:法國新聞主播每每提到香榭大道,就會以「世界最美的大道」來稱呼,不過在我看來,被全世界連鎖店和餐廳攻佔的這條街,其實蠻沒生命力的,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沒有留言: